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党务工作 >> 教学管理工作 >> 正文 教学管理工作

    从主题教育中找到实现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发布时间:2023-09-15作者:张春海来源: 点击:

        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统一全党思想、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大势所趋。开展主题教育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我们要深刻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落实党和国家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各项战略部署,从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中汲取智慧和营养,破解制约、阻碍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难题,从主题教育中找到实现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以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以学铸魂,把握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南针”。以学铸魂,正本清源准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青海高等教育在招生规模、院所数量、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究其根本,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灯塔的定向领航。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载体,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载着为国家培育各项事业发展所需人才的时代重任。我们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坚持党的领导,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要经受思想淬炼和精神洗礼,将这一系列要求贯穿于高校建设的方方面面,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时代使命。我们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不断增进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持续做好深化、内化和转化工作,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始终坚持铸魂育人,为民族复兴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程“主阵地”作用,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的相关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在日常教育中整合、在实践活动中内化、在校园文化中凝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以学增智,找到推动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以学增智,克己奉公化难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较之以往发生了显著变化,各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同境遇下的国际竞争,但竞争导向多在致力于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对于科技、人才和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较之以往也更为迫切。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面对新的战略机遇以及我国高等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加大自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高等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基于全国高校发展整体情况看,尚存较大提升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学增智,就是要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这为青海广大高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指明了奋进方向。为用好机遇、应对挑战,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一流和优势学科建设,优化现有学科专业建设布局,以一流学科支撑优势专业,着力开发本土特色专业,大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塑造中国特色创新生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系列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要充分认清青海在高精尖人才和创新型科研人才团队上的不足,依托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优化调整人才遴选机制模式,培育创新型人才,为促进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国家各项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展现开放合作新姿态,全方面、多层次提升自身办学质量和水平,以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汲取不懈奋斗的源泉动力,增强学思践悟的政治智慧,找到推动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做出青海贡献。

      以学正风,提振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精气神”。以学正风,发扬踔厉踏浪潮。以学正风,就是要锚定廉洁奉公、树立新风的目标任务,在自我革命中树立清廉务实的思想作风,在刀刃向内中树立克己慎行的生活作风,在顶真碰硬中树立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实践表明,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面临不少顽固性、多发性问题,只有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强免疫,持续涵养求真务实、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才能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考出好成绩。

      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必须始终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始终以“四个自信”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于此,青海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为启示,探寻具有青海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一要大兴务实之风,增强实干担当,以实干担当为荣。鼓励号召高校师生走出课堂、迈向基层,充分体会实践活动的魅力,扎根田野获取真实经验、一手材料,为取得高质量科研成果奠定基础。二要弘扬清廉之风,坚守正道,以德为先。高校要建立、完善干部清廉机制,提高教师队伍思想觉悟、精神境界,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国之栋梁。三要涵养简朴之风,提振“精气神”。积极的思想观念对人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高校在开展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时要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同时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戒奢靡浪费之风,扬艰苦奋斗之魂。要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科学运用“六个必须坚持”,特别是运用好“守正创新”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原则方法来指导办学实践,准确把握变与不变、危与机、时与势的关系,不断推动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部署要求,切实发挥好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以学促干,聚焦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以学促干,大音希声强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担当实干的工作作风,不尚虚谈、多务实功,勇于到艰苦环境和基层一线去担苦、担难、担重、担险,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

      近年来,青海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基础教育办学能力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稳步有序,各类教育普及程度及平均受教育年限持续提高,为全省奋力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了强劲动力。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在青海,人民群众对优质且均衡教育的期待与青海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现实矛盾依然存在,需要我们深入分析矛盾根源,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期盼,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构建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是要着力打造青海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其一,借助教育援青政策支持,开展合作办学。要多交流、多协同,加强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团队和学术平台建设,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夯实基础学科建设,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适应高原地区的国家战略实施为抓手,形成多学科互动融合发展的学科思维,实现自定学科与其他优势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为青海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其二,强化地方产业支撑。高校要找准所开设专业的对口产业领域,基于地方特色产业开设相应对口专业,培养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急需人才,推动产教融合持续深化和优势学科对接主导产业。其三,强化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外部硬件支撑。影响我国西北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和人力、财力资源。要聚焦关键领域关键任务,推动带动性好、示范性强、受益面广、影响力大的项目建设,把投资用在“刀刃上”。对相关学科专业实验室、教学平台、高校研发中心进行补充升级,力求使此类研究、教学设施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要深刻理解创新思维,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发展,着力培养和集聚创新人才,既要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减负降压,又要不拘一格择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发挥创新人才的能动性,推动青海高等教育在更好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和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